二是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机型选择要科学。
在能源的使用上,实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能质匹配”,这是提高热能利用效率的根本方向。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联产是这一热力学原理应用的基本体现。尽可能减少不同能源形态的转换,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做到凡是供热的要先经过发电,凡是发电的要同时进行供热,这是提高化石燃料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2007年全国供热机组总计约9900万KW,占火电总装机5.4亿KW 的17.9%,占0.6万KW以上机组的比重为17.7%,占总装机容量的13.6%。由于热电联产的能源转换效率达84.25%,而纯发电的热效率只有38.11%,2007年热电联产把电力的整体能源转换效率由38.11%提高到42.05%,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其节能效率是巨大的。但在城市集中供热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直接由锅炉房供热,继续发展热电联产,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比例还大有潜力。对于热电联产的机组选择,要根据热负荷来确定机组大小及机型,一味强调要发展单机容量在30万以上热电联产大机组,是不科学的,会阻碍热电联产的发展,影响热电联产机组效益的发挥。
三是加大大型矿区煤电联合开发,扩大大型火电基地的规模效益与煤电产业上下游联合协调的联营效益。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在山西、陕北、蒙西、宁东、蒙东、呼盟等地区加快煤电联营的建设步伐,扩大建设规模。另外要加快锡盟地区褐煤的煤电一体化建设,送电京津冀。对于新疆、哈密等地煤炭及电力的开发也要做出规划上的安排。
四是加大煤炭清洁发电的技术开发力度。
煤的清洁利用,目前技术上基本成熟的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30万KW及以下已经掌握,60万KW的也正在开发,预计“十二五”期间也将基本掌握,对于灰、硫含量高的煤炭应争取推广应用。对于整体煤气化发电联合循环技术(IGCC),具有煤气化、发电、制氢、煤化工及二氧化碳捕捉、储藏等煤炭清洁利用的功能,但其技术复杂,对于氢能的发展与利用及CO2的捕捉埋藏的经济性可行性尚需深入研究。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集中人力、财力建设一个或二个工业性示范工程,全面掌握其技术,评价其经济性、清洁度、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是要尽可能提高气电的比重,但重点应放在小型分布式发电。
在化石燃料发电中,天然气发电要占有一定比例。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不丰富,而天然气用途广泛,可用于发电的天然气量不会太多。2007年在0.6万KW及以上火电机组中仅占4.8%,在全部电力装机中仅占3.9%,不到4%,今后气电比重可能也不会有较大增加,但最小要维持在装机总量与电量的4%以上,并且今后天然气用于发电主要投向应在分布式热电冷联产机组上,并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安排中要予以重视,并研究制定分布式发电的专题规划。此外,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也要列入“十二五”规划,同样也需制订煤层气发电的专项规划。
2.加快核电发展,提高核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
面对当前日益紧迫的环境和气候问题,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电,以核能替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方向,是走向低碳,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现实出路。同时也是在经济衰退期用于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其影响面和带动力都是较大的产业。我国核电的发展差距很大。核能发电量只占全国总电量的1.9%,而世界核电的比重平均在15~16%左右,发达国家在20%以上,高的达70~80%,核电是我国电源结构中最短的一条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在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方面,以及厂址选择、核燃料供应、设备供应等,都做了不少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我国核电已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到2007年底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核电项目有5200万KW,并且大多已经过审查。在厂址资源方面支持2020年7000~8000万KW,2030年1.6~1.8亿KW是可行的。
来源: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