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张雷击密度分布图中不难发现,虽然雷暴活动的主要活动区域变化不大,但是单位区域的雷击密度活动变化还是非常大的。2004 年采用的大尺度观测结果表明,雷击密度最高的地区是福建、安徽、湖南、湖北、东部沿海地区、华中部分地区还有内陆山脉地区,到了2007 年采用了标准的雷击密度观测单位后雷击密度的高发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江苏、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及华北、东北北部城市都成了雷击密度较高的地区。图7 显示了自1998 年以来截至到2004 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我国雷电灾害数量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的平均增长率达到73.8%。在不同行业中,电力系统的雷击灾害占总量的24.7%,但不包括风电行业的雷击数据。在国内风电场受雷电影响最高的是海南某风电场,其叶片的损坏率达到5.56 片/百片•年。这表明每33 台机组一年中有5 片叶片因雷击损坏,而由雷击造成的潜在损坏并没有在统计范围内,如果把直接损坏与潜在损坏合并统计,损坏率应高于这个数据。
图 7 1998-2004 全国雷电灾害变化趋势
2 德国雷暴活动分布与风区的关系
德国与中国黑龙江省的纬度相当,德国的中心纬度为北纬51°04′左右,哈尔滨的纬度为北纬45°04′左右,所以在雷暴活动上基本相当,全球雷暴活动主要活动范围在40°N-40°S 之间,所以在40°N 线以北的地区雷暴活动性对都比较低。根据德国气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德国全境的雷电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西、西南部的山区,主要是由于西南地区属于阿尔卑斯山脉及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造成锋面雷暴活动相对集中,而北部平原地区受到大西洋西风带的影响,冷暖空气对流较少,相对锋面雷暴活动更低。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德国及欧洲的主要风区集中在德国、英国、丹麦及挪威沿海地区。资料表明,德国全境年最高雷击密度为5 个/km2a,而北部风区的雷击密度更低,最高不超过3个/km2a,所以按照德国、丹麦的相关统计数据雷击仅占机装机总量的不足10%。这以数据与我国内蒙地区部分风场的雷击(不完全统计)数据相持平;图8 显示了德国的雷击密度分布,图9 显示了欧洲的风区分布。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