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用于生产脱硫的方法逐渐以湿法为主。随着湿法脱硫方法的应用,催化剂的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催化剂很多,如栲胶类、络合铁类、酞菁钴类以及生物类催化剂等等,所有这些催化剂在实际工业化生产运用中都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酞菁钴类催化剂,虽然它具有其它诸多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许多有待探讨的地方。如:氧化速度较快、电位过高、副盐生成率偏高等,而副盐高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碱耗高,脱硫效率下降。
以前,在传统的脱硫催化剂的印象中氧化速度快催化能力就好,而事实证明,氧化速度过快,是形成副盐的关键。我们知道S的价态有-2,0,+2,+4,+6。我们也知道物质被氧化或还原都只能被氧化或还原成临近价态,不能跳跃式氧化。即-2价的硫只能一步一步的被氧化成0价,+2,+4,+6。而不是一下完成从-2到+6的跳跃氧化。但是如果氧化能力太强还是可以瞬间把H2S中-2价的S氧化成Na2S2O3中+4价的S或Na2SO4中+6价的S。
走访了很多厂家之后,我中心实验室抓住问题的关键即:电位。电位与氧化能力成正比,电位越高,氧化速度越快。为从根本上解决副盐高等的问题,我们研制开发了DSW-SS型脱硫催化剂。物质的氧化能力本身不能被控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物质的电位来间接控制物质的氧化能力。通过控制电位,保证DSW-SS型脱硫催化剂持续具有将H2S氧化成单质S的基本氧化能力,却没有多余的将S氧化成Na2S2O3或Na2SO4的氧化能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抑制副盐的生成。这就是DSW-SS型脱硫催化剂“均速氧化、保证活性”的研发理念。
1 DSW-SS型脱硫催化剂的简介
1.1理化性质:
DSW-SS型脱硫催化剂无毒、无臭、无味。外观为灰黑色粉末,活性比:0.95-1.25。此产品易溶于水及碱性溶液,碱性溶液中呈浅蓝绿色。可以降低电位,从而抑制副反应的生成速率。并可以防止溶液分层现象。在酸性物质中不分解,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好,100℃以下不分解。产品对碳钢、不锈钢均无腐蚀。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生物降解快,对人体及水源无污染,可以放心安全使用。
1.2 特点:
1.2.1 DSW-SS型脱硫催化剂具有洗塔的作用:
在DSW-SS型脱硫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多硫化反应。
如以氨为碱源时,反应如下:
随着这些反应的进行,系统内单质硫就会逐步减少。另外,粘附在填料上的硫黄也能参与多硫化反应,而逐渐减少。
1.2.2 由于DSW-SS型脱硫催化剂的有一定的粘度,生成硫黄时,能够提供基本骨架,使反应易于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稳定的S8或相对稳定的S6、S4硫颗粒。
1.2.3 DSW-SS型脱硫催化剂具有低电位(在本文3.1及4.1处均有介绍)。
1.2.4 DSW-SS型脱硫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在本文3.2处详细介绍)。
1.2.5 DSW-SS型脱硫催化剂能抑制副盐生成(在本文4.2处详细介绍)。
1.2.6 DSW-SS型脱硫催化剂具有脱高硫(在本文4.3.2处详细介绍)。
2 DSW-SS型脱硫催化剂的基本性能
2.1 时间电位图
图一、电位比较
配制标准样、试样加五氧化二钒(以下皆简称k),新产品各20ppm 50mL与0.06mol/L的硫化钠反应5小时。用pHS-4A型pH计测定溶液电位,测定温度为35℃,电位测定以Ag/S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实验结果如图一。
图中c为新产品,k为标准样加五氧化二钒,标为标样。事实证明标准样与五氧化二钒一起参与脱硫反应时,副盐生成率极低,因此,视标准样与五氧化二钒一起参与脱硫反应的氧化能力为最低限,从上图看出,新产品的电位高于k,保证了新产品起码的氧化能力。从图中还可以看出,0.5小时内,新产品的电位明显低于标准样,即新产品的氧化性低于标准样,从而使新产品的副盐的低于标准样(实验室小试均无副盐产生)。0.5小时后脱硫基本完成,此时如果继续保持高氧化能力,势必生成副盐,新产品的电位低于标准样加五氧化二钒,最大程度的抑制了副反应的生成。
2.2 均速氧化,保证活性
图二、累积活性图
图三、每分钟活性图
测定DSW-SS型脱硫催化剂活性即可反应出DSW-SS型脱硫催化剂的氧化能力。测定活性的实验装置及实验用品为企业内部标准。测定时,如溶液总吸氧量大即可证明活性强即氧化能力强。从图三(每分钟吸氧量图)可以看出,标样吸氧量过快,氧化能力强,以至于副盐产量过高。而新产品的吸氧量缓慢而均匀。而从图二(累积图)可以看出,无论反应时间五分钟或十分钟,新产品的总吸氧量都高于标准样,从而使其活性高于标准样的活性。这正是新产品的优势之处,在总体活性增长的前提下,均速氧化,降低了标准样迅速氧化带来的副盐。
3 工业实验
实验室小试多次成功后,我们在某厂家进行了工业化实验,无论在低硫或高硫情况下,均保证了良好的脱硫效率。厂家均表示满意。
3.1 电位
表一:电位比较表
|
十万 |
五万 |
|
贫液 |
富液 |
贫液 |
富液 |
原 |
-410 mv |
-634 mv |
-412.3 mv |
-625.3 mv |
新 |
-426 mv |
-636 mv |
-423.5 mv |
-636.4 mv |
-428.1 mv |
-643.5 mv |
-433.2 mv |
-649.2 mv |
-441.2 mv |
-646.5 mv |
-439.6 mv |
-646.9 mv |
-437.6 mv |
-655 mv |
-429 mv |
-644.7 mv |
-429.1 mv |
-634.3 mv |
-419.3 mv |
-646.1 mv |
|
十万 |
五万 |
|
贫液 |
富液 |
贫液 |
富液 |
新 |
-433.4 mv |
-635.8 mv |
-427.7 mv |
-651 mv |
-434.3 mv |
-632.8 mv |
-436.7 mv |
-644.8 mv |
-420.8 mv |
-616.9 mv |
-435.4 mv |
-634.2 mv |
-444.3 mv |
-614 mv |
-428.7 mv |
-620.4 mv |
-427.9 mv |
-624.4 mv |
-440.1 mv |
-622.5 mv |
-429.1 mv |
-622.7 mv |
-421.7 mv |
-635.5 mv |
-422.4 mv |
-616.3 mv |
-415.7 mv |
-633.5 mv |
-435.4 mv |
-623.2 mv |
-438.3 mv |
-629.2 mv |
平均值 |
-431.5 mv |
-630.9 mv |
-429.9 mv |
-638 mv |
图四、富液电位图
图五、贫液电位图
由表一知,原工况富液电位为-634 mv,-625.3 mv随着新产品的加入后,富液电位基本保持不变,均值为-630.9 mv,-638 mv,保证了脱硫能力。
原工况贫液电位为-410 mv,-412.3 mv随着新产品的加入,贫液电位不断下降,均值为-431.5 mv,-429.9 mv,比原工况下降20 mv左右。参看表二可知,原工况贫液总副盐与富液总副盐的差为12.4285g,即再生过程中,副盐生成了12g。新工况贫富液差值为0,即再生过程中没有副盐生成。这正是新工况贫液电位下降,氧化能力下降,有效的抑制了脱硫再生时的副盐生成。实验证明,这12g为Na2SO4,众所周知,Na2SO4含量过高会造成管路腐蚀。当然,副盐不可能不生成,管路不可能不腐蚀。所以新产品可以最大程度的抑制管路腐蚀。
表二:贫富液副盐比较表
|
贫液 |
富液 |
差 |
原工况 |
173.746 g/L |
161.3175 g/L |
12.4285 g/L |
174.935 g/L |
162.51 g/L |
12.425 g/L |
新工况 |
172.169 g/L |
173.159 g/L |
-0.99 g/L |
170.798 g/L |
170.798 g/L |
0 |
173.159 g/L |
173.159 g/L |
0 |
172.169 g/L |
172.169 g/L |
0 |
172.984 g/L |
172.984 g/L |
0 |
179.284 g/L |
179.284 g/L |
0 |
174.24 g/L |
174.24 g/L |
0 |
173.958 g/L |
173.958 g/L |
0 |
3.2 降低副盐
3.2.1 高副盐工况(两盐总数为200 g/L左右)
原工况数据与投入DSW-SS型脱硫催化剂后,副盐测定见表三、表四。
表三:高副盐原工况表
Na2S2O3/g/L |
Na2SO4/g/L |
总副盐/g/L |
100.39 |
63.9 |
164.29 |
99.6 |
63.9 |
163.5 |
99.6 |
63.9 |
163.5 |
102.77 |
71.02 |
173.79 |
102.77 |
63.92 |
166.69 |
102.77 |
60.37 |
163.14 |
106.72 |
67.47 |
174.19 |
109.88 |
67.47 |
177.35 |
105.86 |
67.45 |
173.31 |
110.67 |
60.37 |
171.04 |
109.09 |
60.37 |
169.46 |
112.25 |
60.37 |
172.62 |
110.67 |
60.37 |
171.04 |
116.99 |
63.92 |
180.91 |
117.78 |
60.37 |
178.15 |
115.4 |
63.918 |
179.318 |
表四:高副盐新工况表
Na2S2O3/g/L |
Na2SO4/g/L |
总副盐g/L |
110.67 |
60.367 |
171.04 |
110.67 |
60.367 |
171.04 |
115.4 |
60.367 |
175.77 |
115.4 |
60.367 |
175.77 |
115.4 |
56.816 |
172.22 |
116.93 |
56.816 |
170.2 |
121.67 |
53.265 |
173.16 |
120.68 |
51.489 |
172.17 |
123.27 |
49.714 |
172.98 |
129.57 |
53.265 |
182.84 |
129.57 |
53.265 |
182.84 |
126.3 |
47.94 |
174.24 |
129.57 |
44.388 |
173.958 |
3.2.1.1换用新催化剂前后,总副盐含量变化曲线如下图:
图六:高副盐新旧工况总副盐生成速率比较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副盐随时间增加的,原工况副盐生成率为每天0.9445 g/L,加入新催化剂后,副盐生成率为每天0.3974 g/L,是原工况生成率的三分之一。
3.2.1.2高副盐新旧工况硫酸钠生成速率变化
图七:高副盐硫酸钠生成速率比较图
图八:高副盐硫代硫酸钠生成速率比较图
图七所示:原工况硫酸钠的含量也是下降的,下降速率为每天0.2756 g/L,加入新催化剂后,硫酸钠下降的速率为每天1.3267 g/L,比原工况下降速率快4.81倍。
3.2.1.3 测量NaCNS半月内,数值比较稳定。对NaCNS的含量不进行讨论。
3.2.1.4高副盐新旧工况硫酸钠生成速率变化硫代硫酸钠含量变化如图八,硫代硫酸钠的含量一直是增长的,原工况的增长速率为每天1.2201 g/L,加入新产品后硫代硫酸钠的增长速率为每天1.7046 g/L。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硫酸钠的含量下降,硫氰酸钠的含量不变,硫代硫酸钠的含量必然上升。
3.2.2低副盐工况(两盐总和为100)
表五:低副盐原工况表
Na2S2O3/g/L |
Na2SO4/g/L |
总副盐g/L |
74.57 |
37.94 |
112.51 |
67.47 |
37.94 |
105.41 |
71.02 |
37.94 |
108.96 |
74.57 |
40.31 |
114.88 |
71.02 |
40.31 |
111.33 |
71.02 |
41.11 |
108.58 |
67.47 |
39.53 |
114.1 |
74.57 |
40.31 |
114.88 |
74.57 |
40.31 |
114.88 |
71.02 |
59.33 |
130.35 |
74.57 |
43.48 |
118.05 |
85.22 |
41.11 |
126.33 |
表六:低副盐新工况表
Na2S2O3/g/L |
Na2SO4/g/L |
总副盐g/L |
86.956 |
35.51 |
122.466 |
90.117 |
28.408 |
118.525 |
86.265 |
28.408 |
114.673 |
79.84 |
28.408 |
108.248 |
82.212 |
28.408 |
110.62 |
82.212 |
28.408 |
110.62 |
82.212 |
28.408 |
110.62 |
79.05 |
28.408 |
107.458 |
82.212 |
28.408 |
110.62 |
81.42 |
31.959 |
113.379 |
82.212 |
31.959 |
114.171 |
83.793 |
35.51 |
119.303 |
由图九可以看出副盐随时间增加的,原工况副盐生成率为每天1.5094 g/L,加入新催化剂后,副盐生成率为每天-0.282 g/L,就是说副盐总数在100 g/L左右时, 加入DSW-SS型脱硫催化剂后,副盐不但没有增高而是以每天0.282 g/L的速率下降趋势的。
图九:低副盐新旧工况总副盐生成速率比较图
3.3 脱硫效率
3.3.1 保证原有的脱硫效率。进口为2.5-3g,每天投入催化剂3.5Kg。脱硫效率见表七。
3.3.2 脱高硫
脱高硫即在入口为3.5 g左右时,每天的投入量为4Kg,仍能保证良好的脱硫效率。见表八。
表七:低副盐脱硫效率表
进口/g |
出口/g |
脱硫效率 |
2.55 |
0.034 |
0.986667 |
2.482 |
0.017 |
0.993151 |
2.38 |
0.017 |
0.992857 |
2.584 |
0.017 |
0.993421 |
2.788 |
0.034 |
0.987805 |
2.72 |
0.017 |
0.99375 |
2.89 |
0.017 |
0.994118 |
2.754 |
0.017 |
0.993827 |
2.788 |
0.034 |
0.987805 |
2.89 |
0.034 |
0.988235 |
3.026 |
0.017 |
0.994382 |
2.89 |
0.017 |
0.994118 |
2.822 |
0.017 |
0.993976 |
表八:脱高硫时脱硫效率表
入口/g |
出口/g |
脱硫效率 |
3.128 |
0.051 |
0.984 |
3.538 |
0.051 |
0.986 |
3.876 |
0.034 |
0.991 |
3.434 |
0.017 |
0.995 |
3.152 |
0.068 |
0.978 |
3.128 |
0.034 |
0.989 |
3.196 |
0.034 |
0.989 |
3.060 |
0.034 |
0.989 |
3.060 |
0.034 |
0.989 |
3.050 |
0.034 |
0.989 |
3.162 |
0.034 |
0.989 |
3.400 |
0.034 |
0.990 |
3.298 |
0.034 |
0.990 |
3.230 |
0.034 |
0.989 |
3.128 |
0.051 |
0.984 |
3.094 |
0.034 |
0.989 |
3.196 |
0.017 |
0.995 |
3.128 |
0.034 |
0.989 |
3.4 降低悬浮硫
图十:悬浮硫含量比较图
从图十中可以看出原工况悬浮硫含量曾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每天0.024g,加入新产品后,悬浮硫为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天-0.012g。不但证明新产品可以降低溶液中的悬浮硫,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还可以间接证明,新产品可以在析硫时可以提供骨架,促使硫黄结块。
4 结论
为顺应社会的进步及市场的需求完善传统湿法催化剂的缺点与不足,我中心实验室本着“均速氧化、保证活性”的研发理念,我公司推出了DSW-SS型脱硫催化剂。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室小试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DSW-SS型脱硫催化剂具有以下特点:
无毒、无味、生物降解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电位低、氧化速度均衡、副反应少。
催化活性强,用量少,脱硫性能好。
高硫及低硫脱硫效率均不错,对焦化及化肥厂均适用。
再生容易,悬浮硫少,硫黄结块容易。
运行经济,使用方便。不需添加助催化剂。不需改变原催化剂工艺参数、预活化工艺,直接将DSW-SS型脱硫催化剂代替原催化剂即可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
虽然DSW-SS型脱硫催化剂小试很成功,工业化试验也得到厂家的好评,但它终究是一种新型催化剂,其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还需要在推广中得到考验和证实,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总体来说,DSW-SS型脱硫催化剂达到了预期“均速氧化、保证活性”的目的。